跳到主要內容

字級大小:

:::

2023-07-20 |

瀏覽人次圖示

157

【社工馨語】出養不是放棄,而是放手

撰文/吳孟瑾(台北分事務所倡議專員) |2023/02/17|社工馨語|

收出養常常被形容為一場愛的接力賽,既然是接力,每一個棒次皆需完成各自的賽程,才有辦法順利接棒。這個長跑接力裡,收養的跑者迎向的是一條漫漫長路,出養同樣也是。

擔任勵馨基金會台北分事務所社工的東昀已經有超過三年的出養服務,他表示,從接案到裁定確定,出養流程平均要經歷約一年半的時間,過程中會需要和出養人、也就是孩子的原生家庭持續聯絡,聯絡不到的話,出養的程序就無法推進,因此東昀表示「如果對孩子沒有愛,很難可以支撐走過出養歷程。」

出養程序圖


每年台灣約有 300 個孩子,因原生家庭的困難,無法在原生家庭長大,進入了出養服務。根據《兒童及少年福利與權益保障法》,進行出養需要有「出養必要性」。東昀說明,出養的原因依出養人狀況各有差異,在接到出養的諮詢後,社工會先和服務對象確認出養意願及出養穩定度,並評估其內外在的資源,包括原生家庭的經濟條件、照顧安排,以及照顧者的身心狀態等,同時依孩子的健康狀況,考量國內收養的可能。待評估完成,出養人也清楚收養程序,社工就會開案正式啟動出養流程,然後著手進行安置,由勵馨合作的全日托保母來接手照顧孩子。

等到完成媒親配對,收出養雙方對於收/出養決定皆無疑慮,孩子在收養家庭狀況也穩定,最終就會進入法院裁定。一旦法院裁定收養關係確立,即代表出養人和孩子不再具有法律的關係。在這之後,出養社工主要工作為後續的關懷追蹤,不過東昀坦言,很多時候社工跟出養人的接觸就是到此為止了:「出養人要完成出養已經很痛苦了,除非必要,否則很難有後續的接觸,畢竟站在生母的角度,每次社工的出現,就是又一次提醒出養事實的存在。」



看見出養人的失落和糾結,陪伴他走過這一遭

很愛很愛你 所以願意 
捨得讓你 往更多幸福的地方飛去
──劉若英《很愛很愛你》


出養工作中,社工除了協助出養人預備,模擬每個環節可能會遇到的情境,面對出養人過程的失落,社工也會適時給予支持和陪伴。「當法官問出養人是否同意出養,要說出那句我同意並不容易,事前需要許多心理建設跟練習。」東昀補充,無論出養人原先的狀態如何,到了法庭這關,往往都相當緊張,情緒也很混亂,這之中除了有出養的自責,生母也會擔心自己法庭上的表現會影響孩子的收養,所以有的出養人開庭時即便很鎮定,但一走出法庭,便馬上痛哭,卸下一直以來心裡的武裝。

出養對原生家庭來說,雖然是為了孩子有安穩的照顧環境,但決定背後仍多夾雜著愧疚和自我否定,這在孩子媒合到收養家庭後更為突顯。東昀提到,法院裁定前,社工會和原生家庭簽訂裁定後的聯繫意願確認書,詢問出養人假使孩子未來想得知原生家庭的資訊,甚至見面,或者當孩子有醫療行為,出養人是否願意出面提供相關資訊,但有時出養人會因愧疚感,認為自己沒有資格再打擾小孩,以致皆勾選不同意,此時社工就需看到出養人的擔憂,適時釐清確認。「出養其實也是生母心理的傷痛,所以我會跟他討論,當他難過的時候可以找誰,孩子出養後,對於未來有沒有什麼想法。」東昀緩緩說道。

「每一個出養人來到我面前諮詢,我都會告訴他,如果過程任何一刻,你發現真的沒辦法放手出養,歡迎你跟我討論。」雖然主要工作為出養服務,但東昀提到,假如服務對象其實沒有出養的意願,只是礙於資源的匱乏,難以提供穩定的養育環境,出養社工也會和服務對象討論要如何「留養」孩子,例如連結社福中心、單親家庭福利、寄養服務等資源,接續服務對象若選擇留養,勵馨也會提供大概半年份的物資,以協助服務對象度過前期的照顧階段。




出養背後,看見台灣法律及性別社會文化的影響

出養看似是個人抉擇,但也和法律以及性別社會文化緊緊扣連。收出養法律涉及民法,未成年人要出養,必須取得法定代理人或監護人同意。另外,孩子如果有雙親,無論雙親的婚姻、監護狀態如何,則需要雙方都同意才能出養,實務上東昀就曾遇過出養人希望出養,但因為尚未成年,監護人失聯無法出面,也就沒辦法進行出養。

以目前勵馨的服務現況而言,撇除經濟因素,孩子為非婚生子女也是出養的大宗原因之一,這一部分也牽涉台灣社會對未婚懷孕的態度仍保守,「曾有服務對象之所以選擇出養,是因為不希望孩子在指指點點的環境中長大。」東昀說。另外,收出養議題裡,生父常常是隱形的存在,服務過程裡不易見到父親現身,社會大眾、新聞報導討論出養,焦點也多僅置於生母身上。「生母是無法逃避的人,因為孩子就在他肚子裡。」東昀說,實務經驗來看,也是有生父生母一起來到機構出養,共同陪伴彼此走完出養流程的例子,但這樣的狀況仍是少數。

談到近幾年的疫情,東昀說出養服務也受到了不小的衝擊。東昀回憶,當時疫情剛開始升溫,出養童要看診、早療,都非常不容易,而政府曾一度針對三級警戒及確診頒布停止托育的政策,沒有後續照顧者的狀況下,更是讓整個收出養團隊傷透腦筋。




身世告知是渴望也是權利

綜觀來看,出養對於出養人、孩子來說都是很大的轉換與失落,也為成為各自需面對的生命課題。東昀說,即便出養人無法繼續養育孩子,但當他們為了孩子負起責任,決定出養並陪伴孩子到出養結束,整個過程出養人需要看到自己的失落、接納自我,一邊穩定生活直到完成出養,對出養人來說並不容易。

而站在孩子角度來看,出養意味著必須經歷三次的分離:從出養人、保母,再到收養家庭。「對孩子來說,全世界都改變了。」東昀觀察,孩子雖然年齡還小,但其實都能感受到環境的變換,隱約知道發生了什麼事,像是確定媒合好收養家庭後,常常會聽到保母反映孩子開始會睡不好、吃不好,變得很黏保母。「有些孩子一看到出養社工都會哭,因為每次的分離出養社工都在場,自己的模樣就烙印在孩子的腦海裡。」東昀說。

儘管收出養服務是以孩子最佳利益為考量,服務的存在也是希望孩子能有長久、安全、安穩的成長及照顧環境,但這個過程,孩子其實並無選擇的權利,也因此,看過了一個個收出養的故事,東昀更是強調身世告知的重要性。「無論身邊的大人有沒有意願後續接觸,但想知道自己從何而來,這是每個人最原始的渴望,而且生母的存在以及付出也不該被抹滅。」正因為東昀也是一位家長,他的孩子偶爾會好奇自己出生的故事,東昀於是更能理解出養人無法養育他長大,盡力為他的孩子思考未來而選擇出養的選擇,以及孩子自我探索的需求。

「如果孩子了解原生家庭、收養家庭過程中的付出,才會明白自己身上承載著雙份的愛,並認同自己的存在。畢竟,沒有人會希望自己的身世不明不白。」東昀如是說。



更多資訊:勵馨基金會-台北愛馨人粉絲專頁
原文出處:【社工馨語】出養不是放棄,而是放手
封面照片:攝影師:Pixabay
回福利百寶箱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