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字級大小:

:::

2021-07-27 |

瀏覽人次圖示

988

致老師與家長的一封信:我們一起練就面對性教育的勇氣

致老師與家長的一封信:我們一起練就面對性教育的勇氣 2020-07-17

本文轉載自雞湯來了,原文出處:致老師與家長的一封信:我們一起練就面對性教育的勇氣


  曾有位中學生在情感教育的現場說「我們的教育一直跟我們說要避開恐怖情人,卻沒說如何當個好情人」。同樣的,性教育也是如此,時常倡導要「保護自己」,卻沒說怎麼「尋找自己、面對情感」。


被忽略的兒時性教育:被跳過的健康課本,石頭蹦出來的孩子


「爸媽我怎麼來的?」「就從石頭裡蹦出來的阿」
「這幾頁我們就先跳過喔,大家自己看」「……」

  兒福聯盟2016調查發現,台灣中小學的孩子(調查樣本如下所註)仍有將近三成(29.6%)曾遇過老師刻意跳過課本中的內容不談。

  台灣學者2009年以問卷調查綜觀全國中小學(包含國小、國中、高中)性教育現狀,發現目前國中及高中職學校性教育的課堂教學仍偏重傳統的「性病預防」教育,對學生高度需求的性、愛、擇偶與婚姻等主動積極經營關係之「性心理、性社會」面向缺乏討論。

  或許是因為許多師長年幼時在學校、家庭中都不曾有過「性教育」,使得許多師長不知該如何開起這個話題,甚至害怕談了會不會反而讓孩子們太早接觸、太早嘗試。但其實研究發現,及早談、好好學,對於孩子而言對於性都會有更健康的態度。

  研究指出,當學校性教育課程教得越詳細,教師教學技巧越好,且學生對學校性教育滿意度越高時,學生的性知識越佳,性態度越正向,相關生活技能的表現也越好。當家庭以越開放自在的教養態度談心也談「性」,孩子對於性知識的概念越完善、越健康。

  更進一步分析,有學者以「前後測」探究實施性教育相關課程與活動的影響,發現性教育課程後對於參與者而言具有「立即效果」(剛上完課時,是真的和上課前不一樣),也具「延宕效果」(上完課兩個月後,仍把學過的東西留在腦子中)。

  詳細而言,課程後及課程八週後參與者在性覺察度、性知識、性行為態度、拒絕性行為自我效能、交往生活技巧及性健康行為意向皆證實有效,且參與者認為確實能藉性教育課程活動提升對於全人的性、人性、人生價值觀及愛等概念更加清楚。

相關推薦:家庭中為何不談性?3個「家庭性教育」入門策略


教孩子想學的,讓性教育CP值提升

  從需求出發的教育,才能真正引起孩子學習動機,進而讓教學現場不只是師長單方的喊話,孩子的耳邊風;而是師生/親子的對話,深入孩子內心的體會與學習。台灣學者分析網路上青少年關於「性教育議題」的提問,從這些匿名提問網站,試圖了解青少年真正感興趣的話題有哪些。

  研究結果可以整理出青少年上網提問的主要8個關注主題:性生理、性發展、自慰、避孕與懷孕、性別取向、兩性問題、性相關資訊、以及一般生活議題。

性教育議題青少年怎麼看?
1.性生理:為什麼我的乳頭平平的?有人和我一樣嗎?
2.性發展:我的胸部很大了,可是月經都沒來,是不是有問題?
3.自慰:打手槍打太多,會不會不孕?該如何戒掉?
4.避孕與懷孕:女生的安全期,是不是一定不會懷孕啊?
5.性別取向:我同學說哥哥很帥,他是不是同性戀啊?我還要跟他做朋友?
6.兩性問題我想要表白,但是又很緊張,我該怎麼辦呢?
7.一般生活議題:你們認為穿短褲或背心是暴露變態嗎?
8.性相關資訊:婚前性行為好嗎?幾歲性行為會有不好的影響?

  學者指出,這8大性教育主題的需求大致可和完整性教育主題對應,但不似完整性教育論者所提的那麼多;但是也不是禁慾教育路線者所提供的限制性資訊可以滿足。因此,開放態度和孩子討論、讓孩子適度獲得解答,或許是性教育更符合「實際需求」的做法。

  雖然此學者是以國外的完整性教育課程大綱、禁慾教育大綱為對照,但我們仍可反思此架構與台灣教育現況是否也有些雷同之處。或嘗試將教育部提出性平教育架構進行對照,藉以借鑑反思。

性別平等教育3大領域
1.情感教育:認識情感,正向互動。
2.性教育:認識生理,保護自己。
3.同志教育:認識同志,尊重差異。


親師生共學對話,開啟性教育的溫柔革命

教師可嘗試用更多元有趣的方式進行性教育

  學者發現目前性教育的課程活動以單向講述、缺乏互動式課程活動,是參與者對於性教育滿意度低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師可藉由學生感興趣的媒材,嘗試以設計思考、媒體融入等方式,避免單向講述、標準答案的教學,讓教學現場成為師生都能分享意見、融入參與的體驗學習環境。

家長可透過影劇媒材與孩子討論經驗與觀點

  孩子們對於性的疑問,比我們想像得早、問題也比我們想像得多,家長可藉由和孩子共看電影討論劇情、共看新聞討論時事,來切入關於性這檔比較難啟齒的話題,接著家長可以分享自己的意見,也邀請孩子分享看法。可以「討論劇中人物/新聞中的角色」角度,將自己放在第三人稱的的角度中,降低自我揭露的害羞或尷尬感。

延伸閱讀:用童話《白雪公主》《小紅帽》《紅鞋》跟孩子開啟「性」的對話
相關推薦:泛科學談A片中的女性身體迷思、男性身體迷思
相關推薦:泛科學剖析-看A片會不性福,對真人沒性趣嗎?



文/雞湯來了蕭子喬
校稿/雞湯來了陳世芃、張芷晴
製圖/雞湯來了實習生林佳宜
編輯/雞湯來了蕭子喬

參考資料
兒福聯盟(2016)。台灣兒少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
曹恬珍(2018)。如何回應幼兒常見的性好奇行為。臺灣教育評論月刊,7(3), 98-103。
宋素卿、黃慧琪、林梅香、林秀純、陳慧郡、侯淑雲(2014)。推動校園性健康促進計畫歷程與成效之初探。臺灣性學學刊,20(1),27-54。
高淑貞、黃以文(2004)。從網路性提問分析青少年性教育需求-他們究竟想知道什麼?中華輔導學報,16,1-34。
林秀茹(2013)。親子談「心」說「性」落實家庭性教育。家庭教育雙月刊,45,59-67。

註:
資料來源:兒福聯盟(2016)。台灣兒童性教育知識調查報告。
施測月份:2016年
施測形式:實體問卷
施測對象:11-14歲學生,有效樣本共1479份。
樣本描述:按台灣本島各縣市人口比例分層隨機抽樣,51.4%為男生、48.6為女生;52.6%為國小五/六年級生、47.4%為國中七/八年級生。


封面圖 攝影師:Tima Miroshnichenko,連結:Pexels
回性別教育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