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字級大小:

:::

2022-12-22 |

瀏覽人次圖示

415

面對生命的流逝,學習接住失落、溫柔道別

「成為她身邊沒有離開的人」是寶寶留下來的功課,也是一個讓夫妻在相互扶持中促進情感的機會。雖然,生命的流逝並非我們能決定的事,但至少能選擇共同面對,接住彼此的失落,學習溫柔道別和善待對方,在愛中復原。

我是一位心理師,也是曾接受過試管嬰兒療程的不孕症患者,每次去到生殖中心都對於現場的門庭若市感到驚訝,原來現代需要協助受孕的人有這麼多!為了等待醫生十分鐘的說明與指示,從早上七、八點等到下午兩、三點是家常便飯,掏空腰包購買處方箋上昂貴的自費藥品也是必備行程。在進行人工生殖的療程中,身體、心理和存款經常是一起消磨殆盡。

回想起那些日子,每次回診都彷彿去聽宣判一樣,這次的求子抗戰是成功,還是失敗?究竟是往前過一關,還是得退回原點重新開始?即使已經做足「盡人事、聽天命」的心理準備,在每次回診前的夜晚,仍然都是失眠或早醒。大喜或大悲的結果讓人既期待又相當怕受傷害,最後我明白,在結果出爐之前,再怎麼準備都是不夠的。

記得有一次候診時,聽見醫生與前一位準媽媽的對話,醫生宣告她十七週的胎兒已經停止心跳,她震驚又哀痛的神情與沉默的哭泣,讓人不忍直視。從醫生勸說她先讓身體好好休養的對話中,聽得出來她已經經歷多次療程了,在那鍥而不捨的過程中,每一次的嘗試究竟要鼓起多少勇氣,而每一次宣告失敗的心碎與破滅又要如何去領受和承接,實在難以想像。

母親跟胎兒(或寶寶)之間的感情究竟是從哪一刻開始呢?我想只有曾經懷孕的人才知道吧!作家葉揚在失去寶寶後,曾如此描述她的心路歷程。

「我跟寶寶說了再見,下一次,希望妳也有哭。」

「我被推出手術室,身分變成了死產產婦。」

創作風格一向幽默的她,這兩行話卻讓人哀傷至極。

將近十年來,我在會談室裡聽見各種「跟生命告別」的故事,像是「產檢時發現胎兒有先天心臟病的高度可能,一出生可能就要動手術,而不得不決定引產的準媽媽」和「懷孕期間受到先生暴力對待而流產的太太」,她們的悲傷完全不同,前者充滿兩難,擔心堅持生下孩子無法擁有健康的人生,又猶豫會不會其實自己拿掉的是沒有生病的寶寶?後者可能十分自責沒能保住肚子裡的孩子,同時又得面對兇手是胎兒父親的憤恨感;又如「沒有期待懷孕的女性,得知自己懷孕後又流產了」和「十足期待懷孕的不孕症婦女,得知自己懷孕後又流產了」,她們的失落也大相逕庭,前者或許鬆一口氣,卻也為自己的鬆一口氣感到罪惡,後者則是辛苦爬到受孕山頂,下一刻卻又跌落谷底的痛徹心扉。

「流產」對一個人生理和心理的影響,其實遠超乎大家的想像,身體的受傷看得見,心理的創傷卻經常被忽視。若妳正在面臨此事,或是曾發生此事、自覺尚未復原,非常鼓勵妳找一個安全且信任的人,好好地協助自己修復流產在心裡所留下的傷。

若你的另一半經歷過流產,請努力接納她因流產所產生的各種情緒,請允許她用自己的方式和速度去與無緣的生命道別。「成為她身邊沒有離開的人」是寶寶留下來的功課,也是一個讓夫妻在相互扶持中促進情感的機會。雖然,生命的流逝並非我們能決定的事,但至少能選擇共同面對,接住彼此的失落,學習溫柔道別和善待對方,在愛中復原。

本文由作者 周純媛諮商心理師 授權轉載
封面圖片 攝影師 Rakicevic Nenad

回上一頁

回我懷孕了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