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字級大小:

:::

2022-05-25 |

瀏覽人次圖示

9988

懷孕初期必知7件事

懷孕初期必知7件事

懷孕,是女性的人生大事!由於在初期,胚胎處於不穩定的狀態,若能提高警覺,及早察覺到疑似懷孕徵兆,就能提早做好準備,為順利孕育健康的寶寶奠定良好基礎。

當小小受精卵在子宮內著床,母體就出現了一連串的變化!特別是在懷孕初期,是胚胎發育的關鍵期,為了讓胎兒在安全的環境下健康成長,孕媽咪需要多注意一些事情!


懷孕徵兆看過來!

懷孕,是女性身體的大變化,因而會反應在身體內外,以某些徵兆表現出來。臺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康巧鈺表示,在以驗孕棒驗出兩條線之前,可能會先有以下7個徵兆:

1.疲累&嗜睡:由於體內產生劇烈變化,新陳代謝速度改變,孕媽咪的身體仍在適應與調整,因此常有精神不濟、疲累的情況,並容易嗜睡。

2.噁心嘔吐:一般常稱為「孕吐」,是懷孕早期的常見徵兆。孕吐與荷爾蒙改變、腸胃蠕動速度變慢等有關,但是否有嘔吐感,因人而異。

3.乳房脹:懷孕之後,母體泌乳機制中的乳腺變得發達,因而讓乳房從懷孕早期開始,就有微脹感,這狀況將一直持續到生產之後。

4.易肚子餓:有人可能覺得隨時隨地有饑餓感,好像怎麼吃都吃不飽,其實這在懷孕初期很常見。

5.皮膚略粗糙:懷孕所導致的荷爾蒙改變,同時也在皮膚表現出來,如:膚色變深、中線明顯、膚質變粗糙等。但程度和發生時間因人而異,有的在初期就有,有的則中後期才出現。

6.體溫偏高:懷孕讓女性體內的黃體激素持續分泌,使得整體孕程的體溫比孕前還高一些。當發現自己持續體溫偏高,即代表有懷孕的可能。

7.分泌物變多:平日本來或多或少會有些分泌物,但從懷孕開始,因為體內激素的改變與分泌,連帶造成影響,因此常發現陰道的分泌物變多。


自行驗出懷孕後.應至婦產科報到

伴隨身體出現的異狀,加上生理期延遲, 女性多會先以驗孕棒自行驗孕。從受孕那天開始算起,最快10至14天,就能從尿液驗到是否懷孕。確定驗出兩條線後,康巧鈺醫師建議,可再等一至兩週,到婦產科報到以確認兩件事:一是受精卵是否正確地在子宮內著床;二為胎兒是否能正常地持續發育著。

正常懷孕的情況下,大約5~6週,就能透過檢查,看到孕媽咪的子宮內出現一個很漂亮的環狀體;6~7週,胚胎正常發育,也慢慢開始出現心跳,這樣才能真正確定已懷孕。


初期常見不適

為了保護胚胎能夠在子宮順利發育成長,體內部分的荷爾蒙改變了分泌狀況,因而開始出現各種不適症狀,初期常見不適狀況如下:

1.體力不佳:很容易就疲累不堪,覺得怎麼睡都睡不夠。此外,有時候還會出現低血糖的狀況,易有飢餓感和無力感。
緩解方式:均衡飲食,少量多餐,正餐之間可補充小點心(量不要多)。累了就休息,儘可能地多放鬆心情,每天一定要有足夠且良好的睡眠。

2.孕吐、脹氣、便祕:懷孕後,體內持續分泌的黃體素,到12週為高峰期。此一激素會促使腸胃蠕動變慢,可能造成孕吐、脹氣、便祕,甚至胃食道逆流等症狀。
緩解方式:如果常孕吐,可多補充維生素B6,建議一天一顆;若這些症狀嚴重的話,可請醫師開立藥物,以幫助軟便或減少逆流的情況發生。


第一次產檢

懷孕7週左右,就可經由超音波看到心跳,確認心跳及胚胎正常成長後,就會發放孕婦健康手冊。孕媽咪領到孕婦健康手冊後,即可開始使用第一次公費產檢。產檢最好能由同一位醫師進行,當醫師全盤了解該孕婦的身體狀況、病史,才能協助做最準確的評估。

第一次公費產檢會幫孕婦做較詳盡的檢查,之後的產檢就只需按照例行性項目檢查。產檢項目包括以下內容:

1.病史詢問:了解孕婦是否有家族遺傳疾病、過去懷孕、生產與流產經驗、是否動過子宮與子宮頸手術,或此胎為試管嬰兒,應將先前曾至生殖醫療機構就診等資訊,也應明確告知產檢醫師。孕媽咪若有慢性病史,一定要主動告知產檢醫師,以了解用藥狀況,必要時,進行藥物調整,才能確保孕媽咪與胎兒的健康。

2.基礎身體檢查:身高、體重、血壓、甲狀腺、胎位、乳房等檢查。

3.血液及尿液檢查:血型、B型肝炎、愛滋病毒、梅毒、海洋性貧血等,皆為抽血檢查的項目;而尿液則能由尿蛋白、尿糖數值,做為妊娠高血壓及妊娠糖尿病的判斷依據之一。

4.超音波檢查:檢視胚胎狀態與著床位置。懷孕初期,有時以腹部超音波無法看得清楚,就可能輔以陰道超音波。

5.必要時進行內診:孕期出血的原因很多,針對部分不明出血原因,醫師可能會採內診,檢視有無子宮瘜肉、子宮頸糜爛或陰道發炎等情形。


懷孕初期產檢重點

懷孕初期產檢有以下重點,需要孕媽咪多加關注:

1.海洋性貧血篩檢:鑒於疾病臨床症狀可從全無症狀到致命的重度貧血,影響程度不小,即使只是帶因,萬一夫妻為同型的帶因者,胎兒將有1/4機會罹患重型海洋性貧血,對母體與胎兒的健康都會造成嚴重影響,必須透過篩檢以篩出重症,降低疾病的影響程度。

2.初期唐氏症篩檢:包含抽血及超音波檢查,透過血液中游離型絨毛性腺激素(free β-hCG)、妊娠胎兒蛋白(PAPP-A)等兩項指標,搭配超音波檢查器官構造,並測量胎兒頸部透明帶厚度,綜合測量結果後,由電腦計算出風險值。初唐的風險值可做為是否需進行後續檢查的判斷依據,機率低於1/1,000屬低風險值;1/270~1/1,000屬於中間風險,可選擇進一步篩檢,增加篩檢的偵測率;當機率高於1/270,則須進一步採羊膜穿刺來診斷基因異常狀況。

3.自費檢查:有些遺傳性疾病建議孕媽咪可考慮自費接受以下檢查:

脊髓性肌肉萎縮症基因檢測:在台灣每30~50人就有一位是帶因者,帶因率僅次於海洋性貧血的遺傳疾病。雖然帶因者不會發病,但當夫妻雙方都是帶因者時,胎兒就有 1/4 機會罹患重症。

X染色體脆折症基因檢測:X染色體脆折症是僅次於唐氏症的常見智能障礙疾病,主要是因X染色體的某一片段基因擴增,導致寶寶出生後出現不同程度的發展遲緩、自閉及智能障礙等狀況。若夫妻具有X染色體脆折症家族史,建議可於初期安排此項檢測。

子癇前症篩檢:子癇前症是一項嚴重的懷孕併發症,可在懷孕初期篩檢出高風險族群,給予低劑量口服阿斯匹靈,可有效降低後期子癇前症發生率。


懷多胞胎要注意早產風險

懷多胞胎,對於母胎都是一場嚴苛的考驗。

康巧鈺醫師指出,因子宮空間有限,同時讓兩個胎兒入住已經十分狹窄,若是三胞胎以上,可能不到足月就必須分娩,因此,早產為多胞胎面臨的最大風險。早產兒容易出現腦性麻痺、顱內出血、呼吸窘迫與壞死性腸炎等併發症,同時,也會伴隨新生兒體重過輕等問題。

多胞胎孕婦有更高比例發生子癇前症, 且懷孕帶來的貧血、疲憊及水腫等不適症狀,都比單胞胎明顯,還有較高機會出現胎位不正與產後因子宮收縮不良導致的產後大出血。

若雙胞胎是共用胎盤的話,除了上述常見的風險外,還可能伴隨特殊併發症, 即「雙胞胎輸血症候群」,因胎兒共用一個胎盤,容易造成血管互相流通,讓輸血的胎兒營養不良、體重過輕,另一位胎兒則因為接收過多血液, 導致水腫,大大增加死亡率。

懷多胞胎的孕媽咪,除了配合定期產檢,在營養上,比起懷單胞胎, 需要攝取更多養分,以滿足胎兒的營養需求。大約到24週,身體就會開始感到不適,提醒孕媽咪要適度休息,避免讓自己過度疲累。

康巧鈺醫師建議,應於第二孕期以超音波測量子宮頸的長度,當子宮頸的長度小於2.5公分,早產的機率相對會較高。請孕媽咪要有心理準備,注意有無規則陣痛、出血等狀況,一旦出現早產跡象,請務必趕緊就醫。

如果產前即已知道媽媽與胎兒有特殊狀況時,建議直接到大型且有新生兒加護病房的醫院生產,讓寶寶在第一時間就能得到專業的緊急救護,為小生命提供更加安全的保障!

另外,建議產前要先做好產後照顧的計畫,對於生產、餵奶有基本了解,才能規劃好的照顧方式。


胎兒不分性別.健康為重

在政府積極推動性別平等政策下,男女平等議題普遍受到重視, 加上現代人的觀念進步, 現今社會不論在家庭角色、工作職場等各面向,性別差異皆已淡化。特別是面對孕育下一代,許多人已擺脫舊式重男輕女、傳宗接代的落伍想法,普遍抱持「男寶女寶一樣好,健康最重要」的觀念,對父母而言,每一個即將到來的小生命,都是獨一無二的珍貴至寶。

國內相關醫療法規禁止懷孕進行性別篩檢, 除非醫療必要,不應進行胎兒性別篩選或性別選擇性墮胎;即使是人工生殖胚胎, 除非基於醫學理由,也不應以任何形式揭露胎兒性別。


確保母胎健康.從定期產檢開始

「定期產檢」是所有孕媽咪都必須把握的原則,自110年7月1日起,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將孕婦產檢次數由10次產檢增加至14次,善用孕婦健康手冊,守護母胎健康。

衛福部 國民健康署
孕婦產前檢查項目及補助金額



封面圖片出處 攝影師:Abby Chung,連結:Pexels

回上一頁

回我懷孕了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