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字級大小:

:::

2021-03-17 |

瀏覽人次圖示

919

【議題觀察】烏烏醫師/面對情人節,你準備好避孕了嗎?

烏烏醫師/網路文章

一提到情人節,大家可能會想到鮮花巧克力,但對婦產科醫師來說,第一個想到的卻是避孕藥、保險套,對!情人節,「請大家要記得避孕啊!!」

或許大家會認為現在性教育普及各種避孕資源又多元充足,非預期懷孕後墮胎流產的個案應該少之又少。其實不然。根據國健署2011年的統計台灣每年約有二十二萬人次接受藥物或人工流產手術。只不過當年這個新聞出來之後,引起社會一片譁然,接下來似乎就再也沒有公布更新的數據了。

**非預期懷孕後墮胎,早年跟男女不平等有關

每次只要一提到避孕失敗、非預期懷孕的這個議題,就會有人說是因為年輕人太開放、濫交、不檢點,保守派也會歸咎現在的性教育對性行為教得太仔細、變相鼓勵性行為,才會讓墮胎數字居高不下。其實這樣的說法並不正確。

雖沒有確切數據,但根據《亞細亞的新身體》這本書的訪談紀錄,就有資深婦產科醫師表示在1950-1970年代,每生一個小孩,婦產科醫師就得墮三個胎。也就是說,當年生33萬個新生兒,就有99萬個孩子被拿掉。他去美國受訓時,當地醫師甚至還直呼台灣來的醫師墮胎技術純熟。

1970年代墮胎比例之所以這麼高,除了當年避孕藥初上市劑量相對高以致副作用較大,有些女生無法承受外,最主要還是因男女不平等,女性往往得單方面負起避孕責任。書中被訪談的婦產科醫師更直言不諱表示,自己就幫太太墮胎好幾次,因為戴保險套很麻煩。他甚至表示,提高戴保險套的秘訣就是將戴套責任交給女方,把它當成一個情趣。如果女生不負起責任,就不太會成功。由此可知,當年很多女生根本沒得選,伴侶如果堅持不戴保險套,最終就是得墮胎。

**非預期懷孕,多是對性不夠坦然

當然隨著女權運動興起,男女之間越來越平等,上述這種荒唐的言論已消失,漸漸的避孕的責任又轉回到男性身上。一些衛教避孕的影片留言,總會有許多網友表示,「爽的都是男生為何要女生吃藥?」、「是個男人就乖乖戴套」等類似言論。甚至在門診中情侶來諮詢避孕方式後,也常有男生馬上說「吃藥太辛苦了,還是我戴保險套就好。」當然如果大家都說到做到,乖乖全程使用保險套,就皆大歡喜了!可惜的是,現實和理想之間總是如此遙遠,說一套做一套的情形總是屢見不鮮。

在門診我詢問過許多「號稱」使用保險套避孕仍意外懷孕的女生,得到的答案不外乎是「男友說我現在是安全期應該不用戴」、「他說等快要射了再戴就好了,前面分泌物不會懷孕,不然硬不起來」、「每一次都有戴,就這次沒戴」,我真不知道這些男生是知識不足,還是單純在找藉口!另外就是,雖然避孕藥已出到第四代,相關副作用大幅減輕,可是大家對避孕藥的迷思和污名化卻一點也沒少。即使我在臉書上已多次破解避孕藥迷思,在門診或網路上,仍有許多人仍堅信避孕藥會傷身、吃了以後會不孕。社會普遍也認為女生吃避孕藥就是犧牲、不愛自己、討好對方,或是性生活混亂。女生不敢吃藥,男生沒有全程戴套,避孕失敗率當然大幅提高

還有一種狀況是雙方都否認自己想和對方發生關係,好像主動準備保險套就顯得太好色,在關係中的角力就居於下風。這種情況經常發生在感情基礎還不穩定、曖昧中或剛認識的男女。如此自欺欺人的結果,就是事到臨頭沒人做好準備只好鋌而走險。

然而一旦一次沒避孕又剛好沒懷孕,就更會強化僥倖心態,認為好像不避孕也沒差。但就像夜路走多了總會遇到鬼,紅燈闖久了難免有擦撞,抱持著苟且的心態遲早會避孕失敗。
值得一提的還有。有些族群的女性常認為自己的狀況難受孕,而輕忽了懷孕的風險,比如,月經不規則、被診斷多囊性卵巢、 剛流產、剛停餵母乳或年紀較長快更年期的女性。但真相是,只要還沒停經就可能會懷孕啊!

不過,看到真實的數據就知道,沒正確避孕的人何其多?當聽到有非預期懷孕發生時,大家實在沒必要再站在道德制高點去譴責墮胎的女生,這樣既於事無補且有點矯情。

好比我就曾注意到,有些汽車旅館、湯屋都有提供應急的保險套,甚至美國部分學生保險有給付避孕藥、避孕器,這樣的態度就很務實。假設有一天,這個社會談到性愛,不要再因性別而有嚴重的雙重標準,讓兩性都能自在的面對性愛的相關話題,不再遮遮掩掩,避而不談,我相信確實避孕的比例一定會提高。

最後我還是要再次強調,性愛本來就是男歡女愛,沒有所謂男賺女賠,避孕責任當然就是男女共同分擔,沒有好壞或是輸贏,兩人商量好,且說到做到即可。

#晚發了兩天不知道來不來得及

文章出處:烏烏醫師FB
圖片攝影師:How Far From Home,連結:Pexels
回最新消息列表